信息过载这个词,是从新传考研过程中学到的。6年前只知其意,却并无深刻感受,直到今年,打开尘封已久的微博、微信、小红书、豆瓣收藏夹,里头还躺着我高中阶段收藏的如何写出满分作文、考研专业课的各种帖子。教育的滞后性在这一刻尽情凸显,原来学新传并没有提高多少我的媒介素养。看着收藏夹里滑不完的帖子,我开始产生了信息倦怠,就像消化不良的人失去了食欲。停止流连于社交媒体的首页,我开始思考怎么来消化这些古董。
直到有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刷屏式地分享各路帖子,心生好奇:他不仅有繁重的博士论文要做,还在运营自己的自媒体账号,分享的这么多的信息能看得过来吗?询问后果然大多是碍于人情转发的信息,他对信息有严格的选择机制:读完有用的信息做笔记,待读的信息发朋友圈仅自己可见读完即删,不得不发但不读的信息直接分享。
我开始回忆自己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,收藏的帖子基本都是看了标题可能有用但没耐心看完的,假装mark了等于看了。实际上,看了没应用也不见得有用。于是我把收藏夹刷到底,判断这些旧信息对现阶段的我是否有用,是则设法读完,整理为某类型的笔记,否则直接删掉。
整理过程中,我发现自己的收藏信息类型无外乎:美妆、英语学习、考研专业课、自我提升(读书、运动),但距我收藏的第一条美妆信息已经过了8年,我仍然没有形成化妆习惯,买过的两瓶粉底液都过了期,读书运动也无所成,至于四六级、考研早已是过去时了。这些陈旧的信息提醒着我社交媒体使用的虚假满足,以及对自己全能全知、全面提升的幻想是造成拖延的本质。这八年如果一个阶段专注一件事,手上有一件事就去完成一件事,保持收藏夹里日日新,我想应该是另一番景象吧。做事情是需要一鼓作气的,再而衰、三而竭,放得太久,甚至都不会记得还有这么一回事,拾起来谈何容易。
手机、平板、电脑取代了笔记本,构建了我们的个人图书馆、工作仓库,图书馆的书需要分类检索,工作仓库需要清理盘点,云端空间又何尝不需要大扫除呢?结束被动的喂什么吃什么模式,减少噪音,转向主动汲取所需信息是实现信息自由的第一步。
最后一次修改于 2024-06-25